2025年10月12日,广东省法学会港澳基本法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第八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法律论坛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顺利举办。本次会议由广东省法学会港澳基本法研究会主办,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研究中心承办,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与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协办。

来自广东省法学会、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深圳技术大学、肇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山东政法学院、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华南(香港)国际仲裁院、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上海中联(广州)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110余名与会代表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于上午9:00-9:15举行,由研究会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夏正林教授主持。广东省法学会副会长、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杜承铭教授,广东省法学会港澳基本法研究会会长、深圳大学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邹平学教授,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党总支书记、主任杨择郡律师先后作年会开幕致辞。

杜承铭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广东省法学会对莅临本次大会的领导来宾表示诚挚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与支持法学会工作的同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过去一年港澳基本法研究会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紧密围绕党和国家港澳工作大局,提交了一份突出体现我省港澳研究优势与实力、获得上级部门与领导充分肯定的答卷,有力地推动了我省乃至全国港澳研究共同体的建设。在对研究会所取得的良好工作成效表示祝贺以及对研究会所有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表达敬意之后,他指出研究会应继续对港澳基本法实施的新情况、新挑战开展深入研究,并对研究会未来工作提出三点希望:第一,继续服务中央港澳工作大局,围绕重大政策开展深度研究。第二,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第三,加强人才建设和学术创新,提升研究影响力。最后,他希望研究会不忘立会初心,牢记目标使命,以更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更饱满的学术热情和更丰硕的研究成果,共同推动港澳基本法的深入实施,开创粤港澳大湾区更加美好的未来。

邹平学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年会的顺利举办首先要感谢广东省法学会的支持以及杜承铭副会长莅临指导,其次还要感谢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研究中心、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对本次年会的精心筹办以及研究会所有同仁对年会工作的支持与配合。他还指出,研究会应认真贯彻落实杜承铭副会长提出的三点期望,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与工作重点。第一,服务中央、港澳工作大局。研究会未来应继续在维护港澳社会长期稳定、全面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领域贡献智慧与方案。第二,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方面加强研究。比如,即将在大湾区举办的全运会涉及跨境协作、赛事组织、器材流通等多方面挑战,是对大湾区管治水平和服务能力的一次重要检验,研究会成员应加强有关方面的研究和做好咨政建言。第三,加强人才培养。研究会未来除了继续鼓励青年学者和博硕士研究生参与研究会的活动外,也将通过在年会举办、优秀论文评审等方面设置新的机制增强实务界人士的参与度,让更多在实务部门工作的同仁有参与研究会工作和活动的机会。

杨择郡在致辞中首先感谢广东省法学会、广东省法学会港澳基本法研究会、华南理工大学对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的信任,让律所作为协办单位参与此次年会。同时,也对广东省法学会港澳基本法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第八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法律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在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历史性节点,研究会聚焦新时代的时代命题,围绕“一国两制”全面准确实施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具有深远意义,期待专家学者为完善大湾区法治建设提供新思路、新方向。他还表示,今年是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成立25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律所将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中,继续支持和服务“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开幕式结束后,年会进入研究会理事增选环节,叶海波秘书长代表研究会介绍和公布了拟增选理事名单,与会代表表决同意增选盛宇涵、刘心宇、林木明、何锦俊、胡港雪以及李洋6人为研究会理事。
9:35-10:55,年会进入大会主题报告环节,研究会副会长、汕头大学法学院院长邓剑光教授与研究会秘书长、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院副院长叶海波教授担任主持。广东省法学会副会长、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杜承铭教授,澳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与基本研究中心主任蒋朝阳,研究会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夏正林教授,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贺海仁研究员分别以“湾区涉外法治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爱国者治澳制度与机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再反思”、“论全面依法治理特别行政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港澳纳入国家治理体系重要论述的学理阐释”为题作了主题发言。

杜承铭教授在“湾区涉外法治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主题发言中提出,未来应加快构建大湾区涉外法治体系,推动三地立法协同、司法互助与国际仲裁发展,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蒋朝阳教授在“爱国者治澳制度与机制”主题发言中围绕“爱国者治澳”原则与2025年澳门第八届立法会选举展开论述,阐述了“爱国者治澳”原则的内涵与实践。

夏正林教授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再反思”主题发言中以同性伴侣法案争议为切入点,剖析了香港社会价值分歧及政治体制深层问题,建议优化权力结构以维护宪制稳定。

贺海仁研究员在“论全面依法治理特别行政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港澳纳入国家治理体系重要论述的学理阐释”的主题发言中提出,将港澳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学理框架,倡导建设“法治港澳”与“无讼湾区”。

主题发言结束后,研究会会长、深圳大学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邹平学教授,广东省法学会港澳基本法研究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邓世豹教授,广东省法学会港澳基本法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朱最新教授先后就主题发言进行与谈。

论坛第一单元于11:05-12:15进行,研究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邓世豹教授与研究会副会长、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周国平副书记担任主持。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戴激涛,暨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太霞,澳门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宪法与基本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江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涉外法治研究院研究员郭丽莎,肇庆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孟伟涛分别以“通过基本法的商谈:特区政府和立法会协同立法新路径”、“粤港澳大湾区保障人员流动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激活基本法中的休眠条款:澳门自由港地位及其功能发挥”、“新时代澳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启示”、“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中央直接管辖权启动机制探析”为题作了发言。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志明教授,广东海洋大学人文与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许浩副教授,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冯泽华副教授,澳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与基本研究中心主任蒋朝阳先后就本单元的发言作了与谈。

论坛第二单元于14:00-15:25进行,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志明教授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贺海仁担任主持。研究会副会长、华南(香港)国际仲裁院秘书长、深圳国际仲裁院研究处副处长李雄风,深圳技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黄政宗,山东政法学院讲师沈新渊,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李佳桧,澳门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刘心宇,上海中联(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盛宇涵分别以“中国国际仲裁在大湾区的最新发展与实践”、“全面管治权逻辑下粤港澳大湾区权力辐射‘差序格局’的调适逻辑”、“粤港澳大湾区涉外仲裁人才高地建设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协同:实践探索与价值目标”、“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的实践反思与制度完善——以医疗健康数据为切入点”为题作了发言。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林志毅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陈家勋副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涉外法治研究院研究员郭丽莎先后就本单元的发言作了与谈。

论坛第三单元于15:35-17:10在主会场进行,研究会副会长,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副书记周国平与研究会副会长、华南(香港)国际仲裁院秘书长、深圳国际仲裁院研究处副处长李雄风担任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李瑶、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博士生李港都、广东财经大学国家安全与发展研究院博士生吴鸿浩、澳门大学法学院博士生陈靖怡、厦门大学法学院博士生郑俐萌、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生陈敬逸以及深圳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侯毅博分别以“行政长官述职的宪制基础及规范化”、“香港特别行政区国家安全保护管辖权的双重构造”、“论粤港澳大湾区低空安全法治协同”、“粤港澳大湾区可信医疗数据空间所面临的民事法律责任挑战”、“粤港澳大湾区民营企业‘出海’之立法检视”、“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融合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的新范式探索——以深港新兴领域立法为突破”为题作了发言。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洪丹娜、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石逸群以及山东政法学院讲师沈新渊先后就本单元的发言作了与谈。

同时,青年圆桌论坛在分会场进行,由研究会秘书长、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院副院长叶海波教授担任主持。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硕士生卢伟鑫、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硕士生易佳荣、深圳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周骏驰、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硕士生王萧、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生陈露、深圳大学法学院硕士生马悦以及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生张帅芳分别以“《香港国安法》的整合功能研究——基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澳门法院在涉平等权案件中的司法态度”、“《外国国家豁免法》中外交介入机制在香港特区的实施”、“制度壁垒与规则衔接:粤港澳大湾区碳普惠机制的法治化协同路径”、“‘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立法的权限冲突与制度协调机制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的‘基本权利对齐’原则”以及“新《仲裁法》视野下粤港澳大湾区海事临时仲裁协同化发展研究”为题作了发言。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涉外法治研究院研究员郭丽莎,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木明律师,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黎沛文副教授先后就青年圆桌论坛的发言作了与谈。

各单元研讨结束后,论坛闭幕式于17:15-17:30举行,由研究会秘书长、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院副院长叶海波教授主持,研究会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夏正林教授作总结发言。夏正林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研究会汇聚了来自广东、澳门、北京、山东等全国多地的与会人员,呈现出广泛的地域覆盖与多元的年龄结构,体现出跨地区、跨代际的学术交流特色。在研究成果方面,今年提交的论文不仅延续了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基本法问题的传统关注,更展现出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一批青年学者聚焦低空经济、民营企业出海等新兴领域,反映出大湾区研究正逐步走向精细化与前沿化,呈现出可喜的学术发展趋势。同时,他还在总结发言中提出了“大湾区学”的概念,该概念突破了单一的法学范畴,为后续研究拓展了空间。

会议的最后,研究会会长、深圳大学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邹平学教授公布了本次年会的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并向支持本次年会的举办以及优秀论文评选工作的机构单位、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子们表达诚挚感谢。至此,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第八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法律论坛整圆满结束。
附:广东省法学会港澳基本法研究会2025年年会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共43篇)
| 序号 | 作者 | 作者单位 | 论文名称 | 
| 一等奖(10名) | 
| 1.  | 刘梦妮 | 深圳大学法学院 | 特别行政区法院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裁判比较研究 | 
| 2.  | 付婧、唐思欣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武汉大学法学院 | 香港法院如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 ——基于涉国安案件的分析(2020-2023) | 
| 3.  | 崔家龙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一国两制”背景下区域数据治理协同机制建设研究 | 
| 4.  | 刘心宇、盛宇涵 | 澳门大学法学院 上海中联(广州)律师事务所 | 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的实践反思与制度完善——以医疗健康数据为切入点 | 
| 5.  | 何琪 | 澳门城市大学法学院 |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澳门“一国两制”实践中的作用及其完善 | 
| 6.  | 李 瑶 |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 行政长官述职的宪制基础及规范化 | 
| 7.  | 陈志娜、谢郁、钟浩龙 | 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 | 粤港澳三地政府数据分类分级开放之规则衔接探究 | 
| 8.  | 周骏驰 | 深圳大学法学院 | 《外国国家豁免法》中外交介入机制在香港特区的实施 | 
| 9.  | 王萧 |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 制度壁垒与规则衔接:粤港澳大湾区碳普惠机制的法治化协同路径 | 
| 10.  | 朱 海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特别行政区本地法律备案审查制度研究 | 
| 二等奖(13名) | 
| 1.  | 马悦、叶海波 | 深圳大学法学院 深圳大学法学院 | 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的“基本权利对齐”原则 | 
| 2.  | 苏嘉伟 | 深圳大学法学院 | 港澳防范低空经济数据跨境流动的国家安全风险及规制路径初探 | 
| 3.  | 解向荣 |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 全国人大常委会与香港终审法院基本法解释联动困境与进路构建 | 
| 4.  | 朱佳谋、黄仪 | 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大湾区琴澳民商事法律规则衔接研究 | 
| 5.  | 张鸿亮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粵港澳大湾区反走私合作协同立法研究 | 
| 6.  | 李港都 | 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 | 香港特别行政区国家安全保护管辖权的双重构造 | 
| 7.  | 姚琳 | 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 | 粤港澳大湾区宜游化建设的协同型法治保障 | 
| 8.  | 朱玲宝 | 广州大学法学院 | 澳门统一司法见解制度的规范效应及合宪性控制 | 
| 9.  | 庄平、张科 | 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法治困境及纾解路径 | 
| 10.  | 张帅芳、张科 | 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 新《仲裁法》视野下粤港澳大湾区海事临时仲裁协同化发展研究 | 
| 11.  | 简岸琦 | 深圳大学法学院 | 香港特区法制语境下的禁止保护不足原则 | 
| 12.  | 吴鸿浩 |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 | 论粤港澳大湾区低空安全法治协同 | 
| 13.  | 沈新渊 |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 | 粤港澳大湾区涉外仲裁人才高地建设研究 | 
| 三等奖(20名) | 
| 1.  | 林立栩、魏旭、郑嘉琪 |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 守正与突破:构建以当事人送达为辅的粤港司法文书送达机制 | 
| 2.  | 孙  怡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稳定币监管的全球范式比较与中国路径展望 | 
| 3.  | 王琦、黄云翔 | 广州商学院法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现实检视与制度拓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规范结构转型 | 
| 4.  | 杨雅茜 | 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粤港澳大湾区打击跨境赌博犯罪司法协作机制 | 
| 5.  | 陈敬逸 |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 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融合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 | 
| 6.  | 孟伟涛 | 肇庆学院政法学院 |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中央直接管辖权启动机制探析 | 
| 7.  | 张盼、万双钰 | 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商业标识保护中“知名度”的司法认定规则一一以“黄道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为视角 | 
| 8.  | 郑俐萌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粤港澳大湾区民营企业“出海”之立法检视 | 
| 9.  | 林朝晖、邹平学 |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 |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对港人才就业政策的结构性错位与对策性建议 | 
| 10.  | 陈露 |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 | “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立法的权限冲突与制度协调机制研究 | 
| 11.  | 易佳荣 | 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澳门法院在涉平等权案件中的司法态度 | 
| 12.  | 张帅、李艺豪 | 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数字化进程中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体系构建及粤港澳地区实践建议 | 
| 13.  | 刘锦芫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粤港澳大湾区港澳专业人才执业便利化的法治挑战与优化路径 | 
| 14.  | 王曦悦 | 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粤港澳大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 
| 15.  | 黄洁 | 深圳大学法学院 | 《外国国家豁免法》视角下“刚果(金)案”的重新审视 | 
| 16.  | 陈维荣、章皓清 | 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一国两制”制度下内澳区际刑事司法合作研究 | 
| 17.  | 马培壕 |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 香港特区法院关于推翻先例的理论与实践 | 
| 18.  | 侯毅博 | 深圳大学法学院 | 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的新范式探索——以深港新兴领域立法为突破 | 
| 19.  | 蔡知勉 |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 |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法制差异与金融法治协同发展研究 | 
| 20.  | 于晶涵 | 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在安全与权利之间:香港国安法第29条法规的司法适用与边界厘清 | 
感谢各位的大力支持,明年年会将在广东财经大学举办,并开展征文活动,期待明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