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整合[①]
徐海波[②] 冯庆想[③]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60)
摘要:深入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丰富外延,以香港和内地的社会共同发展目标为契合点,建构中国香港梦,形成两地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通过“中国梦”引导,探索中国香港梦的现实路径和模式,这是国家意识形态整合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可行模式和路径之一,也是切实推进香港的人心回归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香港梦;香港群体意识形态;
以香港和内地的共同社会发展目标为契合点,建构和解读中国香港梦,可以形成两地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通过“中国梦”引导,探索中国香港梦的实现路径和模式,这是国家意识形态整合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可行之路,
一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了“中国梦”这个重大命题,并作了全面、科学的阐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进一步说,“中国梦”是国家自强、民族自信、国民自尊的意识觉醒,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整体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走向。它不但蕴含了近代中国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集体记忆,而且凝聚了当代中国人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发展道路和共同理想。它对未来国家意识形态的构造和国民精神的建构提供了宏大的理论视野和动力。
“中国梦”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通俗化表述,极具亲和力和包容性,拉近了国家政治话语与老百姓现实生活的距离,“中国梦”使得承载着国家意志、政治理想、社会目标等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易于渗透到人们精神世界,为大众所接受认同。“中国梦”的外延相当丰富,既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梦,也包括每个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梦;既是指内地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港、澳、台地区社会发展的理想。争取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追求个人幸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梦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中华民族梦。“中国梦”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是个体人生追求与集体价值实现的统一;是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共同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
中国香港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当前港人求稳定、谋发展、促和谐的香港总体价值取向、社会发展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国梦”是中国内地人的梦,也是中国香港人的梦;实现“中国梦”,不仅是中国内地人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香港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香港与国家共谋发展大局,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历史的潮流;港人逐步完成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国家梦想的融合,实现个人奋斗、地区发展向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升华,这是中国香港梦的应有之义。
15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把香港与内地从中国地理版图上分隔,导致香港与内地在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但香港与内地共同具有的中国民族性,共享同一套文化符号、风俗习惯、宗教礼仪,这些并没有因为英国殖民者的介入而发生根本性中断。尽管港人面临殖民文化、西方现代文化、商业文化的浸润,但是,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两地共同的历史渊源、民族血脉、文明传承注定了香港和内地都是不可分离的“命运共同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走上工业化道路,依靠以轻工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完成了经济转型,造就了一批靠实业和勤劳致富的社会群体。70年代香港经济开始向第三产业转型,股票、黄金、外汇、期货等高风险高收益市场加快了港人财富累积速度。香港自由、务实、重商的社会环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结构为社会中下层创造了多种向上流动的机遇和渠道。港人通过个人努力跻身中产阶级,构成了近代
“香港梦”的现实图谱。香港回归十余载,在内地强大的吸引力下,香港与内地的经贸文化交流更加频密,在经济上,港人融入国内市场的程度不断深化,国家成为香港社会发展的坚强后盾。香港平稳度过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得到成功实践。香港在与国家融合加速、优势互补的发展契机下,完全可以在价值观念、制度安排、发展程度的差异下求同存异,形成思想共识,凝聚两地力量,加快两地在社会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寻求实现这个目标可行路径,无疑需要借助文化力量和共同理想的指引,这个理想就是内地和香港共同享有、共同付之行动的“中国梦”。它是两地人民在趋向一致的国民意识中表达民族情感、展示国家力量的集体心理诉求;是让香港人和内地人切实感受到个人与国家发展休戚相关的精神纽带;同时它也是两地普通百姓渴求国强家富、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表达。可见,中国香港梦与“中国梦”是相辅相成的,实现“中国梦”的长期目标、中期计划与当前任务为实现中国香港梦提供有益参照。发掘“中国梦”整合中国香港梦的历史条件与现实因素,为探求国家意识形态整合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实践路径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中国香港梦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梦”在香港这个特殊地区的表现形态之一。因此,以“中国梦”引导、实现中国香港梦的现实路径与模式,也必须走中国香港道路,弘扬中国香港精神,凝聚中国香港力量。
香港道路、香港精神、香港力量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在社会发展目标、社会进步的主要路径、文化渊源、价值取向上具有共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因此,完全有可能将香港道路、香港精神、香港力量整合进“中国梦”,构成中国香港道路、中国香港精神、中国香港力量。它们将成为承托实现中国香港梦的动力和举措。进一步说,寻求中国香港道路、中国香港精神、中国香港力量与“中国梦”的共同点,为探寻国家意识形态整合香港群体意识形态提供了现实的路径和模式。下面,我们就在“中国梦”的理论框架下,解读一下中国香港梦的意义和内涵。
首先,香港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发展道路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
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内地道路与香港道路有所不同。中国内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适合内地基本国情和历史必然的道路选择;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这是经过香港回归十几年社会实践证明的正确选择。两地走的现代化之路不同,所依据的社会基础和现实条件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前进目标、发展动力、发展道路是相互融合、交织和重叠的。
香港与中国内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走中国香港道路就是通过香港与内地的全方位整合,实现香港富强、香港振兴和香港人民幸福。具体来说,走中国香港道路就是要明确,在经济上香港与内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各自的功能定位。内地支持香港巩固自身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与中国经贸活动中的媒介地位;整合香港先进服务平台与内地资源储备优势,拓展深化粤港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领域和水平,创造更多的利益契合点和合作增长点,增强香港与内地整体竞争力,提升国家与香港在国际平台议价能力。在文化政策、科技创新、人才交流上,两地相互促进与相互融通,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家意识、时代观念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鼓励两地青年学生、教师进行文化交流,提升两地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造福两地人民。在政治目标、价值理念、制度理性上相互尊重与相互理解,通过共同的“中国梦”整合政治理想、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搁置意识形态争议,消除制度在观念层面的歧视。壮大爱国爱港阵营在港府参政议政的影响力,把香港社会不同阶层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中,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政治认同、社会目标整体一致,从而巩固和发展“一国两制”在香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一国与两制之间的张力,其真谛在于增进国家长远利益:透过香港制度的安全缓冲,中国大陆可以更顺利走向世界;而在一国的领域内,香港的制度创新,也同时是中国的制度创新。”[3]中国香港道路不是英国殖民主义道路在香港的“新版本”,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在香港的“在地化”,其本质是通过“两制”的系统整合、实现“一国”的强盛和中国民族的梦想。中国香港道路不仅属于香港的,也属于整个中国。因此,香港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之一。
其次,香港精神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在香港的延续和发展。
在“一国两制”下,“一国”是稳定的根基,“两制”是灵活的架构,两地的政经制度和社会情况不同,形成两地的差异。但从文化层面来看,两地都具有相互借鉴之处,这为精神层面的交流与对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保持两地文化多样性下,强化中国文化的共通之处,以共同的文化根源、伦理道德、习俗方言、宗教礼仪为平台,更能形成思想共识,把两地人民的力量汇集到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路径中。
中国香港梦的实现需要精神、文化和价值观的支撑。香港精神是在香港特殊的近现代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港人普遍认同的社会群体意识,它包括本土生活经验、集体记忆与群体意识。香港精神不仅呈现成熟的群体意识形态特征,而且蕴含巨大的社会心理能量。自香港回归议题提出以来,它在港人的利益诉求、政治动员和身份认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种社会精神要永葆生机活力,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通过精神对话与文化交流,把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注入香港精神,形成港人认同的中国香港精神,这是香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香港精神中港人“爱港”的历史内涵和“爱家”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精神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身份认同是一脉相传的。中国香港精神的建设应该把港人国民意识、文化身份、国家认同的工作摆在重要战略地位。“‘争取人心所要达到的目标应当是:使多数港人既认同中国人身份,也尊重和理解内地制度,只有争取这一目标的实现才能不断壮大爱国爱港的群众基础。”[4] 因而必须充分发挥中国香港精神对港人国家意识的感召力,深入认识“中国梦”和中国香港梦的文化机理及社会功能,构建联系国家、港府、港人之间的精神纽带。
总言之,通过精神力量推动、理想信念引领、文化价值支撑形成共同思想基础,保证香港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发展与改革按部就班、平稳妥当地推进,又不影响内地社会发展的稳定,让香港与内地人民共享改革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红利,这是实现中国香港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
最后,香港力量是中华民族力量在香港的拓展和具体化。
中国香港力量是国家力量、民族力量、香港力量的相互交织,有力地推动中国香港梦的实现进程。国家强大、民族强大,香港才可能强大。有国家和全民族作为香港发展的后盾,香港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香港的区域性优势地位才能提升。中国香港梦植根于香港社会现实土壤,经济上由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世界物流中心等构成;政治制度上有廉洁高效的公务员体系、完善独立的司法体系;文化上具备发达的资讯流通网络、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社会中呈现成熟规范的运行秩序和制度;这些都是聚合香港力量所必需的软硬件载体。香港的经济实力、政治力量、制度力量等硬实力与香港的文化资源、价值体系、意义符号等软实力,经过社会系统的优化组合,构成实现中国香港梦的坚实基础和可行条件。实现中国香港梦,既有赖于香港自身积存的软硬实力作为支撑,又离不开国家强劲的综合实力作为后盾,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在当前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期中,凝聚中国香港力量,必须承载香港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制度等先进优势,发展与转型并举,经济与民生并重,在国内外各种发展困境中率先突破,把商业价值、文化符号、精神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加快中国香港力量的释放,为香港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为国家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和平崛起作出应有贡献。
凝聚中国香港力量,必须发扬港人务实进取的作风,凝聚社会各个阶层智慧、干劲、资源、力量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中。香港力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合力而非政治角力。但近来,港人的政治意识日趋浓厚,对政府的作为、决策、监督的关注度日益升高,意见和诉求趋向多元化,呈现把政治争议凌驾于经济与社会问题之上的态势。究其缘由,“英国殖民统治时代的思维和意识形态,仍然被保留下来,香港回归后不少的政治争拗和管治问题,都反映着这种未能理顺的深层次矛盾。”[5]在香港社会各阶层中,政府建制人员、商界精英、专业界人士等香港中产阶级力量是团结中国香港力量的核心部分,也是实现中国香港梦的骨干队伍。因而必须把他们的资本优势、智力资源、人脉资源等整合到实现中国香港梦的现实路径中。要勇于冲破英国殖民时代遗留下的陈旧思维、意识形态和游戏规则的障碍,理顺香港治理的观念错位,形成中国香港制度自信、管治自信。
三
法理回归不等于人心回归,香港回归祖国17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一国两制”背景下,除了在经济、政治上继续维护香港繁荣稳定外,要想真正实现香港的人心回归,必须深入认识香港群体意识形态,全面了解香港与内地在思想文化深处的异同与隔阂,寻求与构建国家意识形态有效地整合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可行路径和模式。我们认为,以“中国梦”引导、整合中国香港梦的实践路径,为探寻两地意识形态的对话机制和交流平台提供重要线索和现实可能性。“中国梦”与中国香港梦都植根于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和现实发展的共同基础,通过“中国梦”的理论框架和精神旗帜,把香港和内地不同政治团体、社会阶层的梦想汇聚为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一致的发展愿景,在传播中使之内化为港人实现中国香港梦的精神动力,促进国家强大与香港发展。
由于一个多世纪的分隔,港人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与历史意识深深融入了香港本土话语体系。从香港本土价值的主体论述中,我们发现,港人较少提及“国家意识”,而是频繁引用“国族意识”与“香港意识”。这种话语使用习惯表明,港人虽然承认与内地共同的民族身份、血缘、语言和历史的联系,但在表达本土价值时却弱化了国家价值和意义在国族意识中的核心地位。也就是说,港人侧重从民族和本土文化的意义上,而非国家的政治意义上解读本土身份,致使港人观念中的“中国”、“民族”和“历史”等概念与内地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偏差。因而,在建构以“国家、民族、历史”为核心的港人身份认同与整合本土意识形态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搭建两地交流对话的平台,清除国家意识形态与香港群体意识形态在话语体系沟通上的障碍,引导港人在“一国两制”政治框架下深入了解国家体制与香港体制的内在关联,促进港人的国家认同感、民族依附感和香港归属感;另一方面,要从国家层面、历史层面与个人层面有序地向港人阐释“中国梦”与中国香港梦融合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可行性,通过国家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实践成果逐步整合香港与内地的国家价值观、社会发展目标及其实现方式,引领港人从经济、法理层面回归向意识层面回归的历史性转变。进一步说,全面了解香港与内地的观念形态与文化内涵异同,重视从哲学、社会、文化层面深度发掘和增强内地人与港人之间的理解与互信。这是实现中国香港梦的落脚点,也是国家意识形态整合香港群体意识形态路径的目标归属。
实现“中国梦”与中国香港梦是一个从自发意识向自觉意识逐渐转变、从低级层次向高级层次逐步完善的过程,既有阶段性目标的区分,又有持续性共同发展的方向,必须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进行。因此,充分发掘“中国梦”有效地整合和引领中国香港梦的现实路径,共同致力于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和保持香港社会繁荣稳定,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也是探求国家意识形态高效地整合和引导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路径和模式的必然选择。在香港与内地深化合作、共同繁荣的重要发展机遇期,以“中国梦”和中国香港梦为契合点和突破口,建构文化和意识层面的交流、对话和认同,形成以实现“中国梦”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两地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逐步达到香港与内地在社会发展目标、社会核心价值和社会道德规范上的基本一致,真正实现港人在文化和意识层面的回归,这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工作。
[①]基金项目:
(1)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香港群体意识形态与内地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机制和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12BSH036)。
(2)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香港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阶段性成果(11YJA710061)。
[②]徐海波(1956—),男,安徽嘉山人,深圳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文化社会学研究。
[③]冯庆想(1987—),男,广东阳江人,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3-24(02).
[2]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01).
[3] 何志平,陈云根.文化政策与香港传承[M].北京:中华书局,2008:38-39.
[4] 陈丽君等.香港人价值观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94.
[5] 薛凤旋.香港发展报告: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专辑[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12.
A
Primary Exploration into the Wa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tate Ideology into
the Hong Kong Group Ideology
XU Hai-bo FENG Qing-xiang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Abstract:With a thorough probe into the fundamental connotation as well as
the various denotations of the “Chinese Dream”, the concept of the Chinese Hong
Kong Dream will be proposed and concretized in areas where the mutual goal for
social advancement of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can be found. The “Chinese
Dream” and the Chinese Hong Kong Dream will serve as a conjunct ideological
foundation and aspiration for people both in Hong Kong and in Mainland China. With the
reference to the “Chinese Dream”, the Chinese Hong Kong Dream will be discussed
in its feasibility and pattern in reality as a way for the practicable
integration of the state ideology into the Hong Kong
group ideology. It is a critical propellant for Hong Kong people to identify
themselves with China
as well.
Key
Words: Chinese Dream; Chinese Hong Kong Dream; Hong
Kong Group Id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