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融合才能终止两地民众的谩骂 特约
来源:中国网 2014-07-14
香港社会运用商业理性调节两地民众之间的关系,相信这会对两地民众之间的矛盾起着缓解的作用。但这种矛盾的彻底消除恐怕只有通过两地民众之间的情感交融才能彻底解决。
作者:张定淮
张定淮: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日,香港法定机构平等机会委员会宣布,将就歧视条例检讨展开3个月公众咨询,内容包括建议扩大保障范围,为新移民及内地游客提供较理想的法律保护。这是香港社会寄望以制度理性来克服社会中少数人不理性行为的一种努力。相信这种制度规定在香港这样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中,是会发挥有效的作用的。然而,笔者认为,调节两地人民之间的关系,制度固然重要,然亲情的交融更为重要。只有当两地人民都意识到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国家内不同区域之间民众的交往关系,才能彻底消除两地民众之间的芥蒂。
在“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下,香港作为中央治下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特别行政区,虽然其继续保持着与大陆不同的各种制度和生活方式,但毕竟是在“一国”之下。其与国家主体内的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关系,而两地民众之间的关系是血浓于水的关系。正因此,在两地民众的交往过程中是应该本着相互包容,互相理解的心态来处理出现的各种矛盾,而不能用谩骂,侮辱的语言来伤害对方。
香港回归十七年来,两地民众之间的交往总体而言是融洽的,只是由于近几年来两地民众之间的交往密度日益加大,加之生活方式的不同和价值观上的某些差异致使民间的矛盾有所增多,对此,两地的媒体都不要推波助澜,更不要对此作出无限度的放大。因为这样做不仅不利于两地民众之间的情感融合,甚至还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
香港是一个具有高度自由特性的社会,也是一个利益多元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不同的利益主体表达利益要求是没有问题的。自由行的开放,从中央的意图看,绝对是为了香港好,香港社会对于中央开放自由行的决定的反应起初也是十分热烈的,即使是在出现某种问题的情况下,中央有意对此做适当的政策调整,香港的商家们仍然表现出某种忧虑,担心自由行的收紧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意。显然,对于香港这样一个商业社会而言,顾客多了总是一件好事。任何事情都存在着“利”,“弊”两面,在做好事之时,我们要考虑“好事”的背后可能存在着某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不时做出政策调整,这样才能使事情的好的一面得以突显。这样做才是处理问题的理性方式。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香港社会中极少数人的极端主义情绪有所发酵,而这种极端主义情绪中似乎隐含着某种不良的政治政治倾向。他们把内地游客称之为“蝗虫”,甚至喊出了“中国人滚回去”的口号,而有些内地游客则以“英国狗”反唇相讥。任由这种情况发展,势必会对两地民众的情感造成极大地伤害。有鉴于此,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引申《种族歧视条例》,将其适用于包括香港居民、居港年期、旅客及移民等4种身份的所有人士,均不得受到歧视性待遇。这是平等制度构建的理性举动。
出于对非歧视概念的理解,平等机会委员会的咨询文件举例加以说明,如,若有公司拒绝为新移民提供服务,即属歧视;相反,若有零售店只向内地旅客予以折扣优惠,亦构成对香港永久居民的违法歧视。笔者认为这是香港社会运用商业理性调节两地民众之间关系的有益之举,相信这会对两地民众之间的矛盾起着缓解的作用。但这种矛盾的彻底消除恐怕只有通过两地民众之间的情感交融才能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