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占中”胁迫中央绝不可能得逞
2014-10-01 文汇报
作者:张定淮
香港极端反对派人士发起的“占领中环”,趁学联罢课之际突然启动,香港多处出现混乱。从学联罢课到“占中”启动的全过程看,这完全是一次有组织,有步骤的行为,而在局面出现某种失控的情况下,“占中”发起者则宣布无法掌控。显然,“占中”发起者是在利用学生的冲动,企图达到反中乱港的政治目的。
利用学生达致反中乱港目的
“占中”启动之时,其发起者提出了两项要求: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撤回8月31日决定;二是特区政府重新启动政改咨询,行政长官梁振英必须重新交出反映香港人真实意愿的政改报告,否则,“占中”行动将会升级。这种带有威胁的嚣张举动表明,极端反对派已经完全偏离理性思维。
明眼人都很清楚,香港整个事态的发展是极端反对派有意为之,且发起主动进攻的结果。
早在特区政府启动政改咨询之前,“占中”发起者就先入为主地提出“北京不想香港有真普选的意愿太强,而这些策略(指游行,静坐,绝食和变相公投等)所产生的压力还不足够;因此,要争取香港落实真普选,可能要准备『杀伤力』更大的武器--占领中环”(戴耀廷语)。从政治博弈的角度看,这种在政治讨论尚未开始之前就做出威吓性举动的做法,是有意封杀理性讨论的空间,目的在于阻止理性讨论的进行。
香港是直辖于中央的一个特别行政区。社会中有不同声音向中央表达,也应当以平和的方式进行,至少从起码的尊重的角度考虑,也应当如此,何况中央与香港是这样一层政治关系。但“占中”的发起者却装着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以“抗争”的姿态,以威胁的“口吻”不断向中央发起挑战。回归以来,香港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士往往称中央为“阿爷”(据笔者的理解,这是一种对上级带有某种贬义,却不得不服从的称谓),但骨子里却根本没有尊重中央的意愿。所以他们以“敌对的口吻”向中央表达诉求是其内心真实思维的客观反映。正因此,香港社会有人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8月31日这个决定的做出是极端反对派“威逼”的结果。笔者认为,从因政改争论而出现的事态看,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情绪归情绪,暂且不多论。香港社会毕竟是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基本法在香港受到普遍尊重的事实告诉人们,在香港对行政长官普选方式(最核心的是行政长官候选人的提名方式)争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严格按基本法所规定的程序办事,恐怕是最理性的做法。因为这个规定产生于24年前,且并非针对现实香港社会中任何政治力量,也符合香港法治的社会条件,应该是香港社会最能为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框架。
中央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角度考虑,才对反对派试图摆脱基本法轨道另搞一套的做法(要依据所谓“国际标准”搞“政党提名”和“公民提名”)做出了否定,但反对派对2017年行政长官普选贴上主观臆断的标签(符合这两种提名方式的普选就是“真普选”,否则就是“假普选”),致使2017年特首普选问题的僵局无法突破。尽管如此,中央还是反覆与反对派作出沟通,但反对派似乎不为所动。
人大决定绝对不能撼动
全国人大常委会基于香港社会对特首普选的四个共识(即,香港社会形成了对普选的普遍诉求;香港的行政长官普选必须符合基本法的规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规定;在香港开展行政长官普选对未来香港的发展稳定具有积极的正面作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长官必须为爱国爱港者),于8月31日依据基本法的相关规定做出了《决定》。从讲道理的角度看,这个《决定》于法有据,政治上在理。即使在《决定》作出后,出于真诚推动香港特首普选,中央还派了相关官员在港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希望香港社会凝聚共识。但“占中”的发起者却另有打算,他们不仅不想满足广大港人对普选的诉求,还趁势加快了乱港的步伐。
“占领中环”事态至此,其组织者是负有不可推卸的政治和法律责任的。学生在政治争议中表现出某种情感冲动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一种普遍现象,但企图借学生示威之势来推翻中央《决定》的图谋是无法得逞的,因为它符合最广大的港人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在纷乱的事态中,谣言满天飞,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
(作者为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